培養嬰幼兒良好飲食及消弭不良飲食習慣 103.07.02  

禾馨葉勝雄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圖片摘自媽咪寶貝103年11月號【掌握1歲前的飲食關鍵】

「四五六七八九」代表滿幾個月以後的意思,除了滿四個月大不宜再提前之外,其餘如果寶寶適應良好,都可以再提前。蝦蟹非一歲前之禁忌,前述食物都吃過就可以嘗試。水果蔬菜滿四個月大之後可以陸續添加,所以沒有特別列在月份裡面。蜂蜜不管有沒有加熱都不行喔!鮮奶的磷較高,會影響鈣的吸收,且鈉也較高,一歲前不能用來取代母奶或配方奶。

寶寶一歲前飲食重點

【備註】

閱讀順序為:

1 5

2 6

3 7

4 8

 

第一次發表在 葉勝雄醫師 Dr. Sheng-Hsiung Yeh 的專頁

討論請至 寶寶副食品交流區

禾馨葉勝雄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新春期間,難得有機會遇見醫界前輩,聊聊醫學之外,關於生活的瑣事。談到他的兒子去年剛念醫學系,想要學開車。已經半退休的他,許久沒在台北街頭開車,現在要重新陪著兒子上路,輪流練習道路駕駛,再次面對都市裡的車水馬龍、以及隨時有車不按牌理出牌的挑戰。

在寶寶副食品的臉書社團裡,也常有媽媽發文,說自己從來就沒有煮過菜,但是為了自己的寶貝能吃的健康,開始要進廚房學做副食品,又不知從何做起,請求大家的幫忙。而出來留言指導和加油打氣的,常常也是一樣情況的過來人,為了孩子不斷摸索學習,經過一番歷練之後,從廚房的新手,蛻變成醫師也佩服的副食品專家。

在醫師指導病人戒菸的講習中,講師也提到一個勸病人戒菸的好時機,就是當家中有新生兒時,最有動力戒菸。儘管過去戒菸失敗,可以找到千百個藉口,但為了自己和寶貝的健康,也為了存更多的教育費和生活費,勇敢戒菸吧!電視的戒菸廣告,反覆播出女兒長大結婚的畫面,更是觸動許多當父親者的心弦。

「就當為了孩子!」這句話常在傳統的連續劇中出現,場景往往是長輩勸晚輩要忍氣吞聲或忍辱負重。但「為了孩子」並不是只有消極的一面,轉個心念,「為了孩子」也可以賦予生活更多積極的意義。

我們常說「娶某前,生子後」的運勢會特別旺,棒球場上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例子,例如陽岱鋼在生完女兒之後更有拼勁,連帶者有更好的表現,2013年更得到札幌巨蛋年度MVP。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,這兩件人生大事都會讓人有更強的責任感,挺起胸膛去面對挑戰。也常聽到「為母則強」,原本柔弱的女生,在當媽媽之後,只要是為了孩子,幾乎沒有什麼事情能難得倒,更無所畏懼。

這樣的信念可以不只有三分鐘的熱度,看見或想到孩子時,隨時可以溫習,讓動力源源不絕。有時在面對困難時會想,如果三十年後,自己的孩子遇到同樣的狀況,應該怎麼去鼓勵他?如果自己現在做不到,將來又怎麼鼓勵自己的孩子呢?因此不僅現在要做給孩子看,也要在未來當孩子的榜樣。想到這裡,就好像沒有什麼好怕的了!

然而時代在變,也不是每件事情都要犧牲自己,再將機會留給下一代去完成。同樣的,在三十年後,你會希望你的孩子為了你的孫子,放棄夢想與堅持嗎?自己該把握的機會還是要把握住,這一代可以完成的,就不要再將期望留給下一代了!下一代自有他們的夢想,不一定和你的一樣。

在幼兒的感覺統合課程裡,可以看到許多愛子心切的父母,陪著孩子爬上爬下,跳舞轉圈的。仔細想想,這些遊戲的項目,跟自己小時候在外面跑跑跳跳差不多,而且學費不便宜,為什麼家長們還是趨之若鶩呢?就某個角度來看,是買一個親子相處的時間與安全的空間,讓親子一起完成一件事。

看著孩子成長,就像重溫自己的童年。或許過去的父母總是忙著賺錢養家,沒有時間好好陪自己,現在看著孩子,彷彿看見小時候的自己。養兒防老的觀念,在未來越來越不適用,世界像個地球村,孩子將來待在自己身邊的機會也越來越少,不如現在多陪陪孩子吧!付出的同時,也是一種回饋,未來也就沒有什麼好埋怨的了。

「就當為了孩子,也為了自己!」

FB FB1 FB2

禾馨葉勝雄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原刊載於臉書 討論

家長常問這個問題。如果整體病情不嚴重,且照著一般感冒的進程演變,新的症狀出現兩三天後開始減輕,不吃藥大多也會自己好。

有幾種狀況建議吃藥,例如有過敏性鼻炎或氣喘,通常這些小朋友感冒起來會比一般人嚴重,不是單純的感冒。另一種是症狀拖很久了,為了和鼻竇炎等疾病區分,可以先用一般藥物(不含抗生素)治療看看。

如果是感冒來就診,除非一開始的症狀真的很輕微,否則我會建議至少先吃一天的藥看看,爸媽如果想停藥的話,等症狀好轉再說。

如果未按時服藥,而且回診時症狀沒改善,醫生會比較難判斷是因為沒吃藥的關係,還是病情變嚴重了。

也許有人聽說有些醫生的小孩感冒不吃藥,但重點是自己的爸媽是醫生,每天都有醫生評估,因此不適用於每個家庭的狀況。

要不要吃藥,最好直接和醫師討論,最重要的是醫師的診斷。回答「感冒一定要吃藥嗎?」的問題之前,要先確定是不是單純感冒,答案才有意義。

禾馨葉勝雄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全文刊載:http://www.mababy.com/knowledge/article.aspx?aid=AE2794BA77427C50

寶寶副食品交流區討論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babyfoodforum/permalink/697982813605726/

重點摘錄:

在2008年以前,認為容易過敏的食物越晚添加越好。在2008年之後,觀念開始修正,慢慢發現這樣的延後並不能避免過敏。

近幾年的研究,更進一步翻轉這樣的觀念,發現越晚添加這些被認為容易過敏的食物,反而越容易有氣喘或過敏性鼻炎。

在釐清副食品與和過敏的關係前,必須先弄清楚下列兩種情況的差別。第一種情況是寶寶吃過,而且真的會過敏的食物;第二種情況是別人容易過敏的食物,但寶寶還沒吃過或曾經吃過,但沒有出現過敏。

第一種情況,對於該樣食物,只要不是嚴重到過敏性休克,都可以暫停一兩個月之後再嘗試,有機會從過敏變成不會過敏。這種對食物的耐受性,在寶寶4個月大後,越早嘗試越有機會產生。
 
第二種情況,如果吃了之後不會過敏,是我們最樂於見到的。2012年發表的一篇研究指出,5個半月後才吃小麥、黑麥、燕麥、大麥,9個月以後才吃魚,11個月以後才吃蛋的寶寶,反而較容易有過敏性鼻炎,而後面兩者也較容易氣喘。

類似這樣的研究越來越多,顯示若某種食物超過某個時間點才添加,反而容易造成異位性的體質。

禾馨葉勝雄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物質 作用 蘋果+皮 蘋果去皮 蘋果泥(醬) 蘋果汁去渣 綠香蕉 黃香蕉(有黑點)
果膠 便祕 V V V   V V
鞣質 便祕         較多 較少
山梨醇 助便 V V V V    
果寡糖 助便         較少 較多
纖維 助便 V          

便祕流程圖  

相關報導整理

原始新聞稿:便秘也有隱藏版?氣球便便與積木便便,哪個好?

  • 【發稿人】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葉勝雄
  • 【發稿日】102年07月10日(星期三)
  • 【撰稿人】公關組

5歲陳小妹,平時活潑好動。就醫前2個月,媽媽發覺她的肚子愈來愈脹,常打嗝,食慾變差。就醫前3天,常常肚子一用力或不小心,就會解出水狀的糞便把褲子弄髒。問診發現,這2個月的排便並不順暢,有便秘的情形,這幾天的水便其實是嚴重便秘造成的滲便。在控制好便祕之後,就不再出現這種情形了。

10個月大女嬰,因為疑似痔瘡來就醫。詢問得知,她在3-4個月大時,家長就觀察發現她只要一排便就哭,此次因肛門附近有皮膚突起,所以就醫尋求協助。仔細檢查發現,肛門附近至少有6個以上新舊不一的肛裂傷口,判斷是長期便秘所引起。

5歲陳小弟,因為肚子痛3天和拉肚子2天來就醫。詳細問診發現,小朋友過去經常有便秘的情況,這次因為便秘和肚子痛,家長自行給予軟便劑後出現水瀉,肚子痛尚未緩解,因此就醫。醫生診察後,懷疑肚子痛是便秘引起,因此沒有開止瀉劑,不久後解出大量糞便,又恢復生龍活虎的樣子了。

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葉勝雄指出,以上三位小朋友,其實都是便秘的特殊表現!一般人認為超過三天沒排便才算便秘,但其實便祕還有許多隱藏版,這些小朋友每天都有上大號,甚至解水便,因此要從糞便的形狀、軟硬度、和是否有長期便秘造成的併發症,才能揪出便秘這個問題。

氣球便便與積木便便,哪個好?葉勝雄表示,越小的孩子,家長越需要仔細觀察糞便的形狀,例如有沒有成形、軟還是硬、直徑粗細。正常的便便像氣球一樣,長條狀容易排出;便秘的便便硬硬的像小羊便便一樣一顆一顆小小的猶如積木一般,如果這些小小積木便便組合成大又粗的硬便,一次大出來就容易造成肛裂。另外,排便時會不會哭或喊肚子痛,有無腹脹、活動力變差、食慾減低等等也很重要。有時家長以為小朋友用力是想解便卻解不出來,但其實是因為肛裂疼痛而更用力想憋住便便,反而加重便祕而更加惡性循環。

便秘也有隱藏版!葉勝雄說明,有兩種情況的便秘最容易被忽略:

(1)每天排便,但都一顆一顆:這些其實是很多天前就形成的糞便,一直堵塞在腸道裡,水分被腸道吸收後越來越少,就變成又乾又應的顆粒狀,因此即使每天都有擠出一點點,但可能已經累積了一個禮拜的便便在肚子裡了!

(2)便秘造成的滲便:當硬梆梆的糞便塞住大腸時,只剩下水狀的糞便可以從縫細中滲出,外觀看起來就像水瀉一般,常常會被誤認是拉肚子,若是服用止瀉藥,可想而知會讓便秘更加嚴重。

家長如何協助醫師分辨便秘是否悄悄上身?葉勝雄提到,家長可提供以下資訊:

(1)照片:將小孩子的糞便拍照,提供給醫師辨別,可以一目瞭然。

(2)記錄:記錄每天排便的次數,特別是白天晚上交由不同人照顧者,需要有統一的記錄,才不會好多天都沒上大號後才發現。

(3)觀察衛生紙:在小朋友排便後協助擦拭時,記得留意衛生紙或濕紙巾上是否出現血絲。

治療方面,嬰兒可用棉花棒沾凡士林刺激肛門口周圍的皮膚以誘使排便,也可在醫師指示下使用藥物,最重要的是要調整生活飲食習慣,多吃蔬菜水果,多喝水,適度運動,才能做好長期的控制。

良好的排便習慣也很重要,小孩開始不用尿布時,就可以開始訓練,每天至少一次,一般以早餐或晚餐後最適合,讓小孩固定坐在馬桶上10分鐘,即使沒排便也不能去玩,養成每天排便的習慣。

另外,常會聽到家長發覺小孩疑似便秘時,就給小孩吃蘋果或香蕉。其實若是要改善便秘,要選擇含山梨醇、果寡糖的蘋果汁或是熟香蕉(皮上有黑點的);削皮的蘋果及偏綠的香蕉富含有果膠及鞣質,則是對於改善腹瀉有幫助。

最後,葉勝雄提醒,長期便秘會使腸道感覺神經遲鈍、蠕動功能變差,發生急性腹痛時,也難分辨是單純的便秘或由其他疾病引起。因此建議家長若小孩出現便秘症狀時,應儘早就醫並妥善控制,不要拖延,也不要擅自用藥,以免治療方向錯誤。

禾馨葉勝雄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一歲寶寶喝水調查  

重點整理:

  1. 主角:一歲以下嬰兒。
  2. 水:指的是白開水,幾乎沒有電解質的水。奶類、副食品有電解質,對體內平衡影響較小。
  3. 水中毒:長期或突然大量喝入過量的水,導致低血鈉而引起一連串的症狀,包括腦水腫。
  4. 不能一次喝太多:美國的研究,嬰兒一次喝進260cc的水就可能造成水中毒,不可大意。
  5. 一天不能喝太多:沒有絕對安全的上限,只有參考值,台灣一歲嬰兒有八成每日飲水量少於300cc,因此推估每天每公斤喝30cc以下的水,不至於造成問題,但原則上是不用特別喝白開水,不是要喝到每公斤每天30cc
  6. 一歲以上呢?類似大人,還是可能水中毒,只是比較少案例,大部分案例集中在六個月大前。

原始全文:

我們常說嬰幼兒的腎臟不成熟,並由此衍伸出許多觀念,例如開始吃副食品以後也要開始喝水,還有副食品不能加鹽,否則會造成腎臟太大的負擔等等,但真的是這樣嗎?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葉勝雄醫師表示,這些說法其實都只對了一半。

葉勝雄比喻,嬰幼兒的腎臟就像一個小型的汙水處理廠,進來的水量很小,而且很多只是路過,沒有經過處理就又原封不動送回去。換成醫學上的說法,就是腎絲球過濾率太低,在出生時只有大人的十分之一,這也是我們說它不成熟的原因。

葉勝雄提醒,嬰幼兒如果一下子喝太多白開水,腎臟也會來不及將水排出去。多餘的水分會讓血液中的鈉離子濃度降低,連帶使得細胞外面的滲透壓變得比細胞裡面低,於是水分就往細胞裡面移動以達到平衡,造成細胞腫脹,甚至腦水腫,俗稱水中毒。

水中毒的表現有哪些呢?葉勝雄指出,包括極度嗜睡、面無表情、感覺遲鈍、精神錯亂、過度激動、痙孿甚至死亡等。而且大人也可能水中毒,常出現在激烈運動之後,因為流汗造成大量水分和電解質的流失,若只有補充水分而沒有補充電解質,也可能造成水中毒。

葉勝雄說明,四個月大前的寶寶並不用特別喝水,因為母奶或配方奶當中就有87%以上是水分,如果額外喝水反而可能降低奶量,減少營養的攝取,甚至造成水中毒。開始吃副食品後到一歲之間,從副食品中補充水分,是最好的方式,也不一定要喝水。

然而還是很多人好奇,究竟喝多少水才會水中毒?葉勝雄解釋,這並沒有一定的標準,只能約略估算出一個安全範圍。一歲前,除了奶類和副食品之外,每公斤體重額外攝取30cc的白開水,分次給予,原則上是安全的。一歲前的寶寶如果不愛喝水,其實是身體的正常反應。

那麼腎臟的功能,究竟要等到多大才會成熟呢?葉勝雄接續上一個比喻,進來污水處理廠的水量,要到一歲才有大人的水準,而進來的水有經過處理的比例,在三個月大前會快速上升,但要到兩歲時才有大人的水準。因此我們一般認定,腎臟在一歲後算初步的成熟。

葉勝雄補充道,成人較有將尿液濃縮的能力,可以從尿液中回收水分再利用,嬰幼兒則要到一歲半才有同等的能力。當從外界攝取的水分不足時,嬰幼兒較無法從尿液中回收水分再利用,因此不只比大人容易水中毒,也比大人容易脫水。

第二個問題,在製作副食品時,可以使用鹽巴嗎?葉勝雄答道,其實很多人都低估了嬰幼兒腎臟排除鹽分的能力。如果吃進大量的鹽分,嬰幼兒因為腎絲球過濾率較低,固然要花較多時間才能藉由尿液排除,但若只是一般料理的鹽分,應付起來其實是綽綽有餘的。

葉勝雄提到,很多人不知道,新生兒從尿液排除鈉離子的比例反而比成人還高,這也是出生前幾天體重會降低的原因。足月兒第一天的母乳其實很鹹,鈉離子濃度是牛奶的三倍,兩周後降至牛奶的三分之一,因此腎臟轉而留住鈉離子,以應付成長的需求。

葉勝雄指出,寶寶要盡量避免高鹽食物,例如高鹽的起司、穀片、煙燻鮭魚、罐頭食品等等。但並不是完全不能在料理當中加鹽,因為鈉離子是人體細胞外部體液最主要的陽離子,是維持細胞內外滲透壓平衡的重要因子。如果食物中長期缺乏鈉離子,也會影響生長發育。

最後,葉勝雄呼籲,兒童不是成人的縮影,不是所有大人的健康觀念,都可以完全套用在孩子身上。在嬰幼兒的腎臟成熟之前,水分和鹽分都一樣,過猶不及,太多太少都不好。兒童的健康,還要考慮成長的因素,才不會顧此失彼。

相關討論請至寶寶副食品交流區

禾馨葉勝雄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如果是針對個案的診斷,醫師受到法律約束,在網路上反而不能像一般人一樣回答,希望大家能諒解。醫師法第11條規定:醫師非親自診察,不得施行治療、開給方劑或交付診斷書。

舉例來說,腹瀉的原因很多,如果醫師透過文字的敘述就診斷是腸胃炎而予以治療上的建議,即犯了醫師法第11條:非親自診察。但如果是問腸胃炎該吃什麼,非針對個案,就屬於諮詢而非診察(不過也要有時間才能回答)。

--------------

詳細說明可參考:軍法專刊第56 卷第1期 論醫師親自診察義務* 王志嘉**

在醫療實務上比較重要的是,「諮詢」與「診察」應該如何區別,此二者往往僅一線之隔,若拿捏失當、進退失據,可能據以引起醫療糾紛或是密醫行為與否的爭議。

關於診察與諮詢的區別確實不容易區分,但仍有一些特徵可供參考。診察通常是針對具體對象,針對病人的具體問題,提出具體的建議與解決方法,通常是具有特定化與具體化的情形,且會涉及特定疾病的診斷與治療,病人或民眾也會對該診察行為產生一定的信賴感。

相較於診察,諮詢行為所針對的對象通常不特定,醫事專業人員在回答問題也比較抽象,而且通常是以通訊或口與的方式為之,醫師或醫事專業人員回答問題 的方式也非常抽象,比較不會有具體的建議,通常以衛生教育與注意事項為主,不太會涉及疾病的診斷與治療,即便部分涉及疾病的診斷與治療,通常較為抽象且不 具特定性,更重要的是會告知民眾或病人僅為諮詢,且如有問題一定要親自就醫,民眾或病人對此也比較不會有很強的信賴感。

--------------

禾馨葉勝雄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老實說,第一次聽到人家建議不要喝大骨湯,心裡也是半信半疑,直覺的想法是:「這麼擔心,那是不是什麼都不要吃了?」不過實際了解之後,發現還真有那麼一回事。

簡單地說,別想從大骨湯補鈣了,鉛含量雖不是高得嚇人,那既然不能補到多少鈣,也就弊大於利,重金屬能避免就避免吧!要口味,還有其他食材可以熬高湯,不要再用大骨湯了。

詳細內容請參考先前文章:大骨湯補鈣?小心受鉛害

臉書上的討論串

禾馨葉勝雄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很多媽媽會問寶寶是不是厭奶。醫生不能透過網路隔空看診,不過可以提供幾個可能性讓家長先行過濾一下:

和口腔有關的:

  • 鵝口瘡(念珠菌感染)
  • 喉嚨發炎
  • 口瘡(俗稱嘴破)
  • 咽峽炎
  • 手足口症
  • 齒齦口腔炎

其他感染影響食慾的身體感染:

  • 腸胃炎
  • 急性細支氣管炎(很難邊喘邊吃東西)
  • 中耳炎(不舒服)
  • 鼻竇炎(食之無味)
  • 其他感染疾病(例如流感)

其他原因:

  • 食物過敏、食物不耐
  • 便祕、脹氣、腸內細菌增生

原因還有很多,僅列出常見的,如果寶寶突然厭食,最好還是讓醫生作完整的身體檢查,除了耳鼻喉之外,還要包括胸部的聽診和肚子的觸診和聽診,通通沒問題,才能安心地歸類於正常的生理現象。

禾馨葉勝雄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 2